一万个计划中的未来,抵不上一个行动的现在

这是我第1个对接的来访者。有点紧张,前期做了很多准备。后来ta给我的反馈让我感到助人自助的快乐:ta说我帮ta解决了多年的困惑,是ta近几年最有收获的一天。

咨询的过程,是跟来访者在一个清晰的安全边界内,做来访者可以信任的人。和这位来访者沟通,我像是和工作上关系不错,没有利益冲突,熟悉的平级同事在深度对话,我可以不带偏见地,专注地去看见ta的需求,提供ta需要的支持。

来访者开放性很高,神经质偏高,内向,长期处在偏焦虑的状态:

  • 曾经在学霸云集的高中读书,压力大,高考不太顺,后面一直想去更好的学校读硕士。
  • 大学毕业之后没有直接工作,花1年多申请硕士,不太顺。
  • 花了一段时间找工作,选了偏新兴的行业和职业,最近几年做了三份工作。
  • 工作之后,还是买了很多课,工作后安排时间坚持学习。

来访者测评结果显示冲突指数非常高,对应生活工作情景中,常出现“既要也要还要”这种动机模式:

  • 希望自己即要目标清晰,也要决策力强,又要行动力强。
  • 自己人文气质强,但是又要自己有理性脑,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来改变自己,甚至刻意从事注重逻辑和理性的工作,还要未来的自己,在人文创作上有好的表现。
  • 对自己的要求是情绪稳定平和,不被情绪控制,但来访者神经质较高,情绪反应比较敏感难以避免。
  • 希望自己有”社牛“特质,勇于自我暴露,但对内向的来访者来说,不可低估自我暴露需要的技巧和勇气。

即将迈过30+的门槛,试错成本越来越高。对于这位来访者,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?

我看到的是,一个上进的年轻人,面对同辈群体压力,努力让自己有识别度的“精英”标签,而这给自己带来极大压力和焦虑。

这种同辈对比带来的压力、被学霸精英压制的阴影,通过各种渠道对当代年轻人施加不小的影响。曾经有一个尽责性很强,也颇有才华的95后跟我说:“打开小红书都是优秀同龄人去了大厂,或者做什么很厉害的事情。他们怎么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,并正在自己目标上心无旁骛超速前进呢?这些推送让我特别焦虑,我就把小红书卸载了。”

如何烫平这种焦虑呢?我跟来访者聊了以下几个方向的建议:

1)转变学习模式。持之以恒当然重要,但并不一定带来理想效果。成年人的学习,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场域中获得反馈。无论是作品、输出、还是创作,都是反向推动自己从实践中体会真实学习效果。

我跟来访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我在学咨询相关的一门课时,当时比较忙,摸了不少鱼。但是我很重视和来访者的沟通。所以对我而言,她给我的反馈,比我在课程上投入多少时间,作业完成度多高重要多了。

2)比起持之以恒追求目标,更迫切的是反观目标背后的动机。有些动机互相冲突,徒增阻力;有些动机能让自己看到巧妙的行动切入点。动机清楚了,人的状态和行动方向都更容易捋顺。

我们可以即要好好学习,也要自己满意快乐,又要有好的人生发展。

3)接纳自己。精英标签不是理想自我的必要条件。我们不是必须有top20的名校背书,百万粉丝的自媒体,才可以是理想中的那个自己。

比定未来目标更巧妙的是想象如何到达的图景。自己想象未来剧情,践行满意的自我角色和人生脚本。具体的画面和自我形象,比要求自己每天都持之以恒奋斗,更容易激发行动热情,唤醒自我效能。

老狼有一首歌叫《关于现在,关于未来》。里面两句歌词是这样的:”关于未来你总有周密的安排,然而剧情却总是被现实篡改。关于现在你总是彷徨又无奈,任凭岁月黯然又憔悴地离开。“ 但其实啊,”一万个美丽的未来,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;每一个真实的现在,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。“